基因测序领域的创新和定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颠覆式创新”是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也成了很多创业者和投资者梦想的目标。“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这个概念是哈佛的Clayton Christensen 于1997年提出来的。大致是说有新的技术或模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或是现有产品的替代者,通过小市场、低价格、低性能、新特性、低利润等特点,逐渐对传统市场领导者实现颠覆,如个人桌上型电脑给计算机行业带来了颠覆。而传统的市场领导者,则可以通过专注高端盈利客户,开发更好的产品进行持续性创新,来对抗颠覆式创新。

基因测序

基因测序是这两年的火热领域,主要是由高通量测序(NGS –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带来了成本下降引起的。而人们常把它定义为一种颠覆式的创新。那么,基因测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创新呢?

NGS技术本质上是持续性创新

基因测序并不是一项新的技术,传统的基因测序是Sanger法测序,目前广为谈论的基因测序,基本上说的是高通量测序(NGS)。从颠覆式创新的定义来看,NGS并不符合这一概念,它本质上还是对传统基因测序的改进(传统Sanger法测序“被一代化”且逐渐被取代),一开始的客户也并非传统基因测序领域里的低端客户。

如果能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则属于颠覆式创新。举另一个例子,刚刚出现的以CRISPR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编辑很可能是颠覆式创新。虽然说技术本身还不完美,但开辟了潜在的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物种改造的新市场,并使得基因技术向个人化掌握成为了可能。目前高通量测序只有Hiseq X10有这个可能,因为它的低廉成本加速了大量数据的产生,可能创造新市场。

NGS技术带来测序成本下降后,如何更快、更简便地获取更可靠的数据,成为了市场中的一个稳定需求。由于生物信息人才的缺乏,也出现了专门从事生物信息数据解读处理的公司。长远来看,生物信息数据和应用场景的其他数据结合,则可能会出现新的产品,带来新的市场。就像iPhone对于手机来说只能算持续性创新,但因为有了iTunes,创造性的连接了硬件、软件和服务,改变了市场定位和客户价值,颠覆了个人电脑,发展出了新的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客户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很多人对基因测序市场存在一个困惑:仪器用着别人发明出来的,试剂用着别人家生产的,几个人出来拉一支队伍好像都能做。这么多创业公司,好像都是先进测序仪公司的打工者,到底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虽说模仿在目前的市场也能生存,但没有创新,未来拿什么去竞争呢?

深入一点想,技术本身很少有颠覆,如何运用才可能带来颠覆。目前基因测序的很多技术创新,更多是一种差异化。差异化的价值,要融入对口的应用领域才能得以体现,而要融入应用领域,必须要对客户流程、商业环境有很深刻的洞察。一旦市场细分以后,往往会发现技术的差异化就可以成为一个壁垒。基因测序是一个前沿领域,创业者多为技术出身,天然带有重技术,轻市场的特征,所以常常会倾向于依靠自己技术上的差异化特点,而商业模式比较雷同,这一点最好能有所改变。商业模式常常呈现时间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一直模仿不一定合适。创新的商业模式是最好的护城河。

创新的方式,可以分成三类:
技术创新,客户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基因测序比较多的应用是在医疗领域和消费者领域(DTC – Direct To Consumer)。在这两个领域,创新的方向建议有所不同。目前的技术创新多为技术改进创新,本文不重点赘述。

医疗领域主要在流程中创新

医疗领域,是一个多方监管且很难改变的领域,新的技术不代表都可以改变规则。就像即使你开着最好的跑车,在高速上也得限速120码。此外医疗并非单纯的科技,医学实践大部分决定应该是人文伦理和社会道德方面的,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并不代表在医疗应用上会一定有很大价值,创新者走得太快可能就成了先烈。但其实医疗流程中永远存在诸多不完美需要解决之处,包括因国情产生的特殊问题,相关政策之间的矛盾,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对接,职能科室之间的对接,患者和医生在数量、知识、资源等方面的高度不对称,等等。研究医疗的流程并加以改进,会是很好的创新方向。

2014年,我的两位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R&D前同事回国创业,正值无创产筛如火如荼,几家公司已经占据了市场,再进入有一定压力。但他们发现在NIPT整个业务链条流程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所有无创产筛公司在寄送血样的过程中,都要用到同一家国外公司的保鲜采血管,价格谈判空间很小,然而随着无创产筛其他试剂成本的下降,该采血管在整体成本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且在上升,于是他们研究开发了一种可替代的Ardent保鲜采血管,新鲜样本可以稳定保存和运输5-6天,基于国内的物流速度已经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但价格低于进口产品。这一产品推出后立即产生了销量和利润,同时带动了他们其他业务的发展。

再说无创产筛检测唐氏综合症的市场,外周血检测出阳性以后要进行羊水穿刺做最终诊断,如果还是阳性,孕妇基本都会考虑终止妊娠。由于羊水穿刺时间多为16周以后,因此终止妊娠的方法是比流产(一般在12周以前)伤害性更大的引产。随着当下社会的变化,中国每年800-1000万次人工流产,其中25岁以下女性已经上升到47.5%。而流产女性重复流产比例高达55.9%。这就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高龄孕妇有过多次流产史。唐氏筛查阳性之后的终止妊娠对于未来更多的产妇来说,既往的流产史加上几乎“别无选择”的引产,以后继发不孕的几率可能增加。这一医疗流程其实还是有问题的。虽然有人希望把NGS无创产筛纳入政府买单的医保,但NGS无创产筛并不符合成为一线筛查的条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不见得是对国家医疗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应用,倒是由商业保险来买单更合理。随着孕前遗传病筛查和胎儿医学的逐渐兴起,这一医疗流程最需要的是在接下来去寻求更加合适的女性怀孕完整解决策略,基因测序可以考虑如何参与到这一医疗流程的革新中去。

基因测序在流程中寻找细分市场

肺炎是常见的疾病,细菌、真菌、病毒等都是常见的病原体。目前国内由于流程难以规范,很多肺炎患者在转诊至三甲医院或专科医院前,已经用上广谱抗生素,导致三甲医院收治病人时因病菌已受到一定抑制,痰培养时间长且难有结果,鉴定病原体也很难区别杂菌,很多肺炎病人直至出院都是依靠经验性治疗,一旦变成重症肺炎更是飞机大炮全用上,如果能在避免杂菌的干扰下,用高通量测序快速检测病原体的耐药性,两天内能出结果的话,可以使医生根据病原学调整治疗药物,更加精准地用药。

有人希望用液体活检来进行早期无症状时的肺癌筛查,但这一技术富集和检测的难度还很高,若到肿瘤后期才能检测到的话,又失去了早期筛查的意义。而且仅凭外周血的检测也不好确定其部位来源,有基因突变也并不等于就会形成有临床意义的肿瘤,反而对被检测者的心理负担很大。须知,病人经历的病痛才是医学介入的原始理由,新的技术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过度医疗。要推进这一技术,可能需要结合更细化的不同临床流程。

肺癌又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从生长规律来说,是从支气管开始,肺泡上皮细胞或支气管黏膜上皮出现过度增生,继而细胞变异,经过一段时间后变为原位肺癌,再生长发展成浸润性肺癌。癌细胞形成后无休止生长,并损伤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进而由原发病部位脱落进入循环系统而向全身扩散。在肺癌的医疗流程上,低剂量CT(LDCT)可以发现直径小于5mm的微小病灶,已经被推荐用于早期筛查。但LDCT发现的微小病灶有可能难以进行肺穿刺活检,被检者只能定期随访,这个时候检测外周血可能也很难。但理论上,肿瘤细胞进入支气管液比进入血液更早,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BAL)操作简单常见,临床上用于肺癌的细胞学检查。如果通过低剂量CT筛选出可疑病人,结合对相关区域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在灌洗液中检测CTC、ctDNA或DNA的甲基化水平,可能更容易富集和检出,因为样本来源来自局部非全身,全身的血液总量要好几升,而灌洗液才20-50ml。并且作为联合低剂量CT扫描的后续进一步筛查手段,可能比单纯的外周血检测作为早期筛查更容易在临床落地。

临床流程中有很多市场值得挖掘。如胸外科有时候会碰到双侧肺均发现病灶,怎样确定是双侧原发性病灶还是对侧转移性病灶是个难题,因为这两种情况下肺癌的分期不同,需要不同治疗方案。如果能够通过基因测序,根据驱动基因和非驱动基因的进化速率的不同,绘制出不同病灶的基因进化树,结合好的生物信息算法,则有可能建立参考的基因学诊断标准以帮助区别。

立即询价
  • 姓名

  • 电话

  • 咨询项目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