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界,什么最火?将“小分子”安插在“大分子”的翅膀上

近百年来,基于抗体的免疫疗法与基于化学药物的化学疗法,一直是临床上癌症治疗的两大治疗策略。传统小分子药物指针对大众常见病的化学口服药物,曾是支撑制药工业的主打产品;抗体等生物大分子药物选择性好、脱靶副作用少见、除了物质专利外还有工艺、纯化的多层专利保护优势,成了制药工业新时代的“弄潮儿”。

在过去,药企研发小分子药物,通过修改官能团就可以测试药物活性,人们为了不用打针倾向于选择小分子(化学)药物较好;而现在许多单抗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要比一些小分子抗肿瘤药物要好,至少不用在杀死肿瘤细胞前杀死病人。

不过我们也需要正视:小分子是通过化学合成的,可以很轻易地进入细胞内部达到目标靶点,缺点是并不能与所有的靶点结合;生物制剂,尤其是单克隆抗体等大分子,只要目标是在细胞的表面,一般可靶向到任何目标,因此很受欢迎,缺点是不易透过,且多数情况下需要注射。因此,将“小分子”安插在“大分子”的翅膀上形成的抗体-药物偶联剂(ADCs)弥补了二者的不足,成为了制药产业下一个争夺的制高点。

未来10年,抗体-药物偶联剂(ADCs)市场将经历飞速发展。ADCs药物的开发涉及:药物靶点的筛选,重组抗体的制备、“连接物”技术开发以及高细胞毒性化合物的优化。

链接物

ADCs药物由重组抗体、化学药物及“连接物”(Linker)共同构成。

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家和连续创业者Greg Verdine教授经过数10年的行业浸润发现,无论是号称要解决何种关键问题的生物公司,其中大部分想做药物靶点的企业都跳出了现有技术范畴。

Greg Verdine教授列举了7家不同的企业,其中 Aileron Therapeutics、Warp Drive Bio和WaVe Life Sciences公司都是在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发现药物靶点,以及另一家鬼鬼祟祟的创业公司Fog Pharmaceuticals也加入了这个阵营。据了解,Fog Pharma正在开发一种新分子实体,叫做“细胞渗透迷你蛋白”(cell penetrating  mini proteins),该物质结合了小分子和生物制剂的双重属性。

辅助受体

Warp Drive Bio公司的小分子“辅助受体”的靶标平台

无论是小分子还是生物制剂(大分子),其在药物开发中的限制是重大的。现已发现的小分子和生物制剂在结构上的吻合度仅20%左右,远不及很多疾病治疗的靶标要求。幸运的是,越来越多地公司参与到了将小分子和大分子相结合进行研究,像Aileron、Ensemble Therapeutics以及Bicycle Therapeutics等公司。

然而,新药的研发过程需要历经数十年,例如早在1998年发现的RNAi也只是在近几年被授予了首款药物。在Verdine教授看来,在未来的10年里,将有革命性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类药物”结构,他希望“细胞渗透迷你蛋白”可以改写这一规则;且天然大分子以及天然大分子的改良和改性是医药工业未来几十年最显著的增长点。

立即询价
  • 姓名

  • 电话

  • 咨询项目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