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导原则中,药物的免疫原性是指药物和/或其代谢物诱发对自身或相关蛋白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相关事件的能力。免疫反应的影响广泛,从无临床意义抗药抗体的暂时出现,到严重危及生命。不必要或非预期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中和药物的生物学活性,或与对应的内源性蛋白产生交叉免疫反应,也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安全和药物的有效性均有重要影响。
对于大多数药物,不良免疫反应一般由体液免疫机制介导的免疫应答所致,因此抗药抗体一直是定义该类药物免疫原性的主要标准。但近年来随着免疫调节类药物在重大疾病中更加广泛的应用,细胞免疫机制介导的不良免疫反应也应得到重视。药物的免疫原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自身和药物相关因素均可能影响药物的免疫原性。患者和疾病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免疫能力、遗传因素、预存抗体、给药途径、剂量和频率等。药物相关因素包括产品来源、结构、聚合物的形成、糖基化、聚乙二醇化、杂质、处方、包装和储存等。药物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应始终关注免疫原性研究,基于药物作用机制,产品相关因素,以及拟用适应证等因素预测免疫原性风险,基于免疫原性风险设计相应的研究进行风险识别。在药物的开发中,一方面应尽量选择免疫原性潜在风险较小的候选药物,另一方面应探索如何减少和控制免疫原性的不良影响。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治疗性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以及含有此类组分的药物,例如抗体偶联药物。其他具有潜在免疫原性风险的药物也可参考本指导原则。
免疫原性研究主要聚焦在抗药抗体的检测和表征上,通常应获得抗药抗体的发生率、滴度、存续时间和中和能力数据。有些情况下,需要对抗药抗体进一步表征,如同种型和亚型或者与相关内源性蛋白的交叉反应性。应始终考察抗药抗体生成与药代/药效动力学、疗效、以及安全性之间的相关性。免疫原性风险识别中,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很重要,应在适用的情况下考虑对其进行评估。如果观察到临床相关的免疫反应,应对其潜在机制进行研究,并确定关键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有助于控制和缓解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包括修改产品处方和筛查高风险患者人群。
治疗性蛋白药物通常具有种属差异,基于动物免疫原性研究结果预测人体免疫原性具有局限性。但是,在非临床研究中进行免疫原性评价仍然具有一定意义。免疫原性相关反应可导致非临床研究结果复杂化并难以解释,免疫原性数据有助于安全性数据的整体分析,因此免疫原性研究始终是治疗性蛋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证据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考虑将新技术(新兴的生物信息学、体外和体内模型)用于开发过程中。对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自身免疫反应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应在药物的开发早期进行风险评估。对于具有潜在风险的药物,除了在常规的动物体内毒性试验中进行细胞因子相关检测外,应进行体外细胞因子释放试验(具体试验方法见附录三)。当治疗性蛋白药物对应的内源蛋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时,应充分评估潜在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安全性风险。通常基于对内源性蛋白生理功能的已有认知,安全性风险是可以预估的,因此不必为了确定这些安全性风险而专门进行动物试验。但是,如果缺乏足够认知,并且理论上提示存在安全性风险,则应考虑对治疗性蛋白药物(或针对动物的替代分子)进行动物免疫试验,以便于了解不良免疫反应的潜在影响。
生物类似药开发时需要进行免疫原性比较试验,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应采用同样的分析模式和采样计划。分析方法最好能同时检测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的抗药抗体,至少应尽可能检测到生物类似药的所有抗药抗体。无论采用单一分析方法还是两套分析方法,均应进行相应的交叉验证,以期获得对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同样的检测性能。通常,应对抗药抗体生成和性质进行检测,并应评估和解释对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的潜在影响。
当生产工艺变更需要临床试验支持时,免疫原性的研究应与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相结合,应优先开展变更前后药物的头对头试验。
免疫原性研究涉及多学科及不同研发阶段,免疫原性相关数据往往分散在上市申请的多个部分。建议对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概述,并将其放于CTD2.7.2.4特殊研究中,总结应简明扼要,并包含详细研究报告的链接。
制定与预期治疗计划相关的综合分析策略对于阐明免疫原性数据的临床相关性至关重要。考虑到与临床安全性和疗效的相关性,免疫原性研究通常集中在对抗药抗体的检测和表征研究上。抗药抗体检测需要进行谨慎且前瞻性的设计和计划,包括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开发、合适的采样点、充足的采样体积、样本采集的流程及储存方法、以及数据分析选用的统计学方法。
(一)试验设计考虑
1.检测策略
抗药抗体的检测通常应采用多层级分析方法,首先对所有样本进行筛选试验,之后对疑似抗体阳性样本的特异性进行确证试验,对已确证抗体阳性的样本进行滴度试验,以及对抗体中和活性进行检测。其中在已确证抗体阳性的样本中,有时还应考虑对抗体同种型、亚型和结合表位进行检测。免疫原性多层级检测决策树参见附录一。
在多层级的分析方法中,筛选试验又称结合抗体试验,用于检测与药物结合的抗体;确证试验用于确定药物结合抗体的特异性;滴度试验用于检测抗药抗体产生的强度;中和抗体是指能够干扰药物与其靶点相互作用的抗药抗体,中和活性试验评估抗药抗体对药物的中和能力/程度。抗药抗体滴度、持续周期、以及中和活性检测信息对于判断抗药抗体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非常重要。在非临床免疫原性研究中,通常根据非临床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的研究结果,以及药物的潜在免疫原性风险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除抗药抗体发生率以外的研究。
其他分析试验,如抗体同种型、亚型、抗原表位鉴定以及与内源性靶点或其他产品的交叉反应性的评价也具有重要作用。初步的筛选试验应尽可能检测到所有相关的免疫球蛋白(Ig)同种型抗体,但筛选试验无需进一步确定同种型抗体。在某些情况下,应建立可区分同种型抗体的分析方法。例如,对于过敏性反应风险较高或观察到过敏性反应的药物,则需要进行抗原特异性的IgE检测。对于粘膜途径给药,通常涉及到IgA抗体。有时需考虑对抗体亚型进行检测,例如,凝血因子Ⅷ所致的免疫反应可能涉及到IgG4抗体。在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与其他蛋白交叉反应的试验,如检测抗药抗体与相应的内源性蛋白的交叉反应性。例如,当治疗性蛋白药物在体内具有一个高同源性的蛋白家族,为了解抗药抗体是否影响蛋白家族中其它蛋白时,通常需要评估抗药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对于多结构域治疗性蛋白药物,如聚乙二醇化蛋白、多特异性抗体,建议针对整个治疗性蛋白药物进行初步筛选试验和确证试验,基于风险或产品特征,对确证为阳性的样本进一步开展域特异性评价。
2.分析方法的选择
抗药抗体检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仪器,包含但不局限于:直接法、桥联法和均相结合法。每种分析方法均有优点和不足,包括检测速度、灵敏度、选择性、方法的响应范围、检测不同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检测快速解离出的抗体的能力(如IgM,在免疫反应的早期出现),以及试剂的可获得性。所有的分析方法都应该考虑其检测快速解离出的抗体的能力。如果无法检测到此类免疫反应早期出现的抗体,易造成真正阳性的抗体样本未被检出的情况。在分析中也要重点考虑表位的暴露情况,如果表位与固相载体或者其他报告试剂(如荧光染料、酶或生物素)结合,将导致抗原的构象变化,这将掩盖、暴露、改变或破坏与治疗性蛋白药物相关的抗体的结合位点,从而影响最后的检测结果。
3.试剂的选择
用于抗药抗体检测的有些试剂可以是标准化的或从商业来源获得。然而,特定方法可能需要特定试剂,包括阳性对照抗体、阴性对照和系统适用性对照。应根据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试剂,以最小化非特异性信号并维持足够的灵敏度。阳性对照抗体和阴性对照的选择见附录二。
(二)方法学开发与验证
方法学验证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开发阶段以及潜在的免疫原性风险。对于大多数药物,在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如非临床、临床Ⅰ期和Ⅱ期研究阶段),应重点考察临界值、灵敏度(包括药物耐受性),选择性和精密度,而弱化稳健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的考察。对于高风险药物,可能需要在临床研究前进行全面验证。对于关键性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研究,一般需要进行全面的方法学验证。药物开发全生命周期中,有可能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检测方法参数的调整,在此情况下,应合理追加相关的补充验证内容;对于生物类似药,免疫原性是可比性研究的一部分,在方法学验证中需要增加可比性验证内容。此外,对于某些技术平台,需增加对其他参数的验证,如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平台时,需验证表面再生稳定性、芯片基线标准、标记试剂的效能及稳定性等。具体的验证方法参见附录二。
(三)试验内容
1.筛选试验
筛选试验是抗药抗体检测的第一步,该分析方法需具有足够的灵敏度以能检测出样本中低、高亲和力的各种类型抗药抗体。为确保真实样本的检出率,筛选试验应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率(通常为5%),但需规避出现假阴性。
方法建立时应尽可能选择与待测样本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样本群。应根据需求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优化。样本(通常是血清或血浆)中可能含有影响检测的成分,可导致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和/或对抗体含量产生错误评估。例如补体成分或补体受体、甘露糖结合蛋白、Fc受体、可溶性的靶分子及类风湿因子。应采用经确证合理的方法以减少基质效应的潜在影响。
此外,待测样本中的残留药物可能与抗药抗体结合,从而使检测到的抗体含量降低。这种干扰带来的影响取决于分析模式和抗体的特性。可通过多种经验证的方法规避或解决,如酸解离、通过固相吸附除去过量的药物、延长孵育时间、以及稀释样本等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调整给药间隔和采样时间来降低残留药物的干扰。但该方法必须不能对抗体的检测或患者的治疗产生明显影响。通常,应证明分析方法的药物耐受水平超过待测样本中药物的浓度(一般为药物谷浓度)。
2.确证试验
确证试验是为了排除筛选试验中的假阳性样本。筛选试验中检测为阳性的样本,需进一步通过确证试验证明抗药抗体的特异性。
确证试验应与筛选试验具有可比的灵敏度,但需要注意两个试验的假阳性率不同,且确证试验应有更高的特异性,并至少具有与筛选试验相当的选择性,以识别假阳性样本。通常,采用结合竞争抑制法进行检测,即在样本中加入过量的药物,随后同时检测加入药物和未加入药物样本的信号值,若样本中含有抗药抗体,游离的药物将竞争结合抗药抗体,从而造成检出的信号值下降。确证试验的方法和平台可与筛选试验相同,也可不同。方法灵敏度需采用质量单位,并使用系统适用性质控进行确认,当筛选试验和确证试验采用不同方法和平台时,应具有相似的灵敏度。
若选择竞争性抑制方法,则建议使用未给予药物的受试者样本,加入抑制剂(通常是受试药物)后,所产生信号的数据来确定临界值。用于测定临界值的药物的竞争浓度应与将用于样本检测的浓度一致。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在未给药受试者中存在预存抗体的情况,此时建议从临界值的评估中找出疑似阳性结果并予以剔除。当没有本底水平的阴性对照样本时,应采用滴度的改变或正交方法对筛选试验中呈阳性的样本进行确认。对于确证为阳性的样本,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其特异性进行检测,应考虑开发并验证针对样本中杂质诱导产生抗体的检测方法,以区分抗体的结合是针对药物相关成分还是工艺相关成分(如宿主细胞蛋白)。
3.滴度试验
滴度定义为样本检测值高于临界值时的最大稀释倍数。滴度检测常与筛选试验使用相同的平台。一般采用连续稀释方法或通过量效曲线的线性部分外推来确定滴度。
通常,滴度临界值沿用筛选临界值。在某些情况下,也应考虑采用与筛选试验不同的临界值。例如,筛选临界值落在阳性滴度曲线的低平台区时,应建立滴度试验临界值。如无特殊情况,通常采用0.1%的假阳性率确定滴度临界值。当存在预存抗药抗体时,则应根据给药后样本中滴度的提升判断经治疗后样本中抗药抗体的升高。
4.中和活性试验
中和活性是指抗药抗体具有抑制药物生物学活性的能力。中和抗体可以通过阻断产品到达其靶标或干扰受体/配体结合,从而干扰药物的体内活性。
中和活性试验的分析模式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检测方法与体内真实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本身的选择性、生物基质的干扰程度、灵敏度和稳健程度等。检测方法与药物体内作用机制的相关性为首要考虑因素。通常采用基于细胞的中和活性检测方法。但是,当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与细胞关系较小,例如体液中游离靶点的拮抗反应、酶反应等,或者由于生物基质干扰等因素,细胞学方法的变异程度、定量范围、灵敏度等难以满足方法学验证和样本分析的需要时,可能需采用基于非细胞的试验方法(配体结合分析、酶反应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结合高度灵敏的药效动力学和/或药代动力学数据可以判断抗药抗体对临床药效的影响,这些试验和指标有可能代替中和抗体试验,这些数据的可替代性应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交流。
基于细胞的中和活性检测方法通常在药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这些方法的形式和测定终点因产品而异。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开发时,应考察基质效应、药物浓度、配体浓度等,并验证临界值、精密度、选择性、灵敏度等。中和活性分析方法一般不具有很好的药物耐受性,因此应在采样时间点设计上予以考虑。此外,还应该针对不同分析模式的特殊性,考察方法的稳健程度,例如细胞代次等。
通常,基于细胞的中和活性检测方法采用特定浓度的阳性抗体及特定浓度的药物。因此,应对药物的浓度进行筛选,使其产生的细胞效应对中和作用足够灵敏。如果药物的浓度在量效曲线的下半部分,可能没有足够的动态范围响应以显示中和效果。如果在接近量效曲线的平台浓度下进行试验,对于中和抗体含量低的样本,可能检测不出阳性结果。因此,建议选择量效曲线线性范围内的药物浓度进行中和活性试验。
样本基质可干扰中和活性试验,尤其在基于细胞的检测中,基质组分可能增强或抑制药物的活性。例如,患有特定疾病受试者的血清中可能含有高水平的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可能激活细胞,使其对原有刺激因子或药物的应答增强,从而影响中和抗体的检测。因此,应了解这些试验中的基质影响并选择可以被药物特异性激活的细胞系,还可通过特异性抗体抑制或耗竭干扰因子。
中和活性试验需采用未给药受试者的样本,通过试验变异性来确定临界值。如果对筛选和确证试验中检测为阳性的样本进行中和活性检测,通常采用1%的假阳性率。当使用中和活性进行筛选时,应采用5%的假阳性率。如果样本变异程度导致中和抗体活性难以评估,可考虑其他方法,或开发能使变异性降低并获得更准确临界值的方法。
中和活性试验通常采用固定临界值,基于药物作用机制可采用信号抑制或刺激百分比来表示;亦可采用浮动临界值。
中和活性试验一般仅对抗药抗体阳性样本进行检测,通常不需要确证研究。由于生物活性检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某些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确定受试者是否产生了真正的中和抗体,应考虑以下方面:(1)不相关的抑制分子可能引起中和活性,从而难以确认中和活性是由中和抗体还是其他抑制分子导致。若担心存在非特异性抑制,应考虑进行竞争试验。(2)除了药物,细胞系可能对多种刺激产生应答。在这种情况下,可在药物存在时检测中和抗体,此时中和抗体应答会被特异性阻断,而其它刺激引起的应答不会被阻断。(3)基质含有的可溶性受体或内源性药物类似物可能导致错误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进行基质样本的检测或封闭基质因子(若已知)有助于了解试验结果。(4)还应考虑样本中是否存在药物,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南京德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Nanjing Detai Bioengineering Co.,Lt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1019379号-1 | 网站地图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